钟会是否真的是大魏的忠臣这一点很难下定论,但他策划谋反的行为无疑充满了疑点。从一开始到整个事件的结束,看似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,实际上却更像一场荒唐的闹剧,特别是姜维这个人,最终似乎成了替罪羊。分析起来,钟会要谋反,最早可能是因为收到司马昭传来的“邀见”信件,意识到自己已被司马昭怀疑,才匆忙做出了反应。接下来他追杀邓艾,连同那些举报邓艾谋反的人一同杀害,明显是为了彻底封口,防止一切线索泄露。
不过,从一开始来看,钟会的谋反想法就是不切实际的,他在魏军中根本没有什么威信和支持。手下将领并不是他的亲信,甚至连普通士兵也不会随他背叛大魏。毕竟魏军大部分士兵的家人都还在北方,背叛了魏国,谁能保证他们家人的安全呢?因此,钟会只能依赖姜维以及蜀国的降将,但这时的蜀国已经被灭,原本的军队早已散伙,想要重新组织也几乎不可能。因此,即便钟会通过极端手段处决了囚禁的将军,这些士兵依旧不会听从他的指挥,因为他缺乏对下级军官的控制。而且钟会不可能把姜维放出去招募士兵,毕竟蜀国刚灭,人心思旧,那些降将也很清楚,一旦有了军队,就有可能重建蜀国,这样的风险极大。
展开剩余72%钟会的计划本身注定无法实现。在灭蜀之战中,钟会作为临时指挥官,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力量。无论从成都之变还是他反叛的最终结果来看,都可以看出,他根本没有得到魏军的支持。时机不对,人心不齐,没人愿意跟着他去冒险。而钟会的个性也使得他无法获得真正的支持,他为人处事并不圆滑,很多人都对他心存疑虑。
钟会并不具备足够的亲信和人脉,根本无法掌控庞大的军队。在那时,发动一场革命,必须依托和利用那些本不跟自己一心的人,比如魏国的军官和蜀汉的势力。这种形势下,钟会既要防备魏军可能的反叛,又要提防姜维可能会背叛自己,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,连决断都显得犹豫不决。最终,他也未能完全信任姜维,甚至在最后一刻才开始动员蜀汉的力量,但那时已为时太晚,事已无可挽回。
即使钟会按照计划北伐,也注定是失败的。首先,大部分士兵依旧是魏国的军人,他们的家人和土地都在北方。刚经历了灭国之战,大家都在期待升迁和功赏,怎会心甘情愿为他效命?其次,钟会的所谓北伐是以太后遗诏为名,意图反对司马昭的统治,但蜀国降兵并不会认同这一做法。而对于魏国的中下层贵族而言,这更是一场对他们既得利益的挑战。更别提钟会没有得到民心支持,哪怕他的口号再响亮,也远不及刘备“匡扶汉室”的伟大理想。
司马昭早有准备,他调遣了十万大军驻守长安,而钟会带领20万兵力,从成都出发,穿越秦岭,历时千里远征,后勤保障成了他最大的困扰。无论是兵员的短缺,还是行军中的艰难,钟会的计划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,最终连自己都被拖垮。最后,钟会的最大问题是,他的识人用人能力实在太差,手下的将领难以驾驭,甚至在他一度发生反叛,这完全暴露了他无法掌控局面的弱点。他就像一个典型的贵族公子,虽然擅长权谋阴谋,但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,却远远不及那些通过实战打出来的英雄人物,像刘备那样的草根出身。
钟会的威信也在不断下降,他通过杀害许仪、夺取诸葛绪的兵权以及构陷邓艾谋反等手段,试图在军中树立威望。然而,军心早已不稳,士兵们开始动摇。钟会没有足够的亲信来掌控兵权,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。对魏将犹豫不决,不敢下手,担心做得过狠,怕激怒自己最信任的人。而对于蜀汉降将又心存忌惮,生怕他们复国,所以他不敢完全信任他们。这种左右为难的做法,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必然,钟会就像曹爽一样,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覆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昌配资-盈昌配资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-配资投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