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该如何运用三维油藏模型详解剩余油分布?”走进青海油田采油二厂技术中心办公室,该厂总地质师正在授课,技术人员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相关的要点。这一幕是采油二厂持续开展“技术大讲堂”的生动写照。
相比传统培训模式,该厂更加注重“技术大讲堂”在创新实效上的突破和在研学高度上的提升,形成了由总地质师、一级工程师带头授课的模式,帮助技术人员的思维视角从单一岗位工作,拓展至油藏管理全局,让“管理油藏、经营油藏”的长远观、系统观深植每个技术岗位。
同时,“技术大讲堂”打破岗位壁垒,推动地质、工程技术人员交叉授课,既从地质角度评价工程效果,又从工程维度探究地质调整,通过多视角剖析,摒弃油藏开发中“各自为阵”的陈旧模式。
在采油二厂技术中心档案柜里,近三年的岗位调研表清晰标注着各领域的“知识缺口”:乌南油田N22层开发急需砂体展布分析技巧、昆北区块需要解决低渗透储层改造难题、测井岗位则迫切需要低阻油层识别方法……这些一线需求直接转化为课程主题。
技术员蔡得进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清晰的成长轨迹,3个月前学到的井组动态分析知识,如今已能熟练应用于切16-2-7井组。“我还将实际生产数据与沉积微相结合,精准判断不同微相对吸水层的影响效果。”
技术员童金环提出的水淹层判断疑问,也在后续的培训中转化为标准化解释流程。这样的“学用即时转化”,在采油二厂“技术大讲堂”的日常中不断上演。
小黑板上,刚讨论过的侧钻井地质设计到位情况、阶段上产工作推进情况等被列为重点跟踪事项,旁边清晰标注着地质与工程的联合责任人。测井曲线异常解读的培训知识,也直接转化为“乌南油田部分油井评价标准”,进度条旁明确标注着完成节点……如今,“技术大讲堂”已深度融入采油二厂技术中心日常工作。
这种“培训—实践—反馈”的闭环机制,让学习不再孤立存在。技术人员每天进门先看小黑板,培训中形成的思路迅速转化为井场生产方案,而井场出现的新问题又成为下次培训的核心议题。
“现在看着工作任务进度完成销项,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有成就感。”采油二厂青年技术人员王璐道出了团队共同的心声。小黑板上的每项任务销项后,都会在单项任务跟踪表中及时汇总更新,形成“板上追踪—线下落实—整体归档”的完整闭环。这套模式自推行以来,技术方案设计周期缩短10%,跨岗位协作效率提升5%。
此外,该厂精准制定培训计划,将“技术大讲堂”每季度的课程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准对接。上半年的“长停井复活技术”培训,为扎哈泉产能恢复提供了方案。下半年的“空气热混相驱”课程,则瞄准难动用储量开发前沿。
目前,“技术大讲堂”已形成“人才育成—技术突破—油田发展”的良性闭环,为高原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。
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温彦博 陈双)
盈昌配资-盈昌配资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-配资投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