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末年,蒋济的仕途可谓一波三折。他初时担任九江郡的吏员,后升任扬州别驾。随着曹操势力的崛起,蒋济被曹操征召入幕,担任丞相主簿等重要职务,成为曹操身边的得力谋士。蒋济不仅深受曹操的宠信,甚至在曹丕、曹叡、曹芳等曹魏的多位皇帝在位时,始终保有重要地位。尤其在曹芳即位后,蒋济被任命为领军将军,并被赐封昌陵亭侯,后来又继任司马懿成为三公之一的太尉。从这些事来看,蒋济无疑是曹魏朝廷中备受重用的官员。然而,司马懿起兵反叛时,蒋济为何选择站在司马懿一边,甚至帮助他推翻曹爽的权力?蒋济心中到底有何考量?
一
公元239年,魏明帝曹叡去世,随即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,辅佐曹芳继位。刚开始,曹爽对司马懿还是保持一定的尊重,并且在处理政事时会主动与司马懿商议。然而,曹爽渐渐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权力不足,于是他开始采取手段逐渐边缘化司马懿,最终将司马懿升职为名义上的太傅,实则没有权力可言。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,司马懿表面上选择装病隐退,然而心中却暗暗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反击曹爽。
展开剩余73%公元249年,曹爽和他的亲信们趁着带领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的机会,突然间,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。在这一历史性事件中,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宣布罢免曹爽及其亲信的职务,并指挥蒋济驻扎在洛水浮桥,协助控制洛阳的局势。蒋济在此期间不仅要控制军队,确保洛阳的安全,还巧妙地通过书信与曹爽沟通,表示如果曹爽及时交出权力,司马懿将保证他和他的亲族能够保住爵位与财富。蒋济的劝告,不仅是出于忠诚,也是在做出妥协与安抚,最终成功说服了曹爽放弃抵抗。
然而,蒋济未曾料到的是,在高平陵之变后的暴力清洗中,曹爽不仅被废除,甚至其整个家族和党羽都被逮捕并满门抄斩。这一事件为司马懿的掌权铺平了道路,同时也为日后西晋的崛起创造了条件。蒋济虽然对曹爽的结局有些许愧疚,但他也深知,若不采取此极端手段,曹爽的专权行为将继续威胁国家的安定。
二
根据《三国志》与其他史料的记载,曹爽掌权期间的种种行为使得蒋济对其产生了深深的不满。公元247年,曹爽听信权臣何晏等人的建议,将郭太后软禁在永宁宫,进一步加强对朝廷的控制。他将自己的亲信和兄弟安插在禁军中,掌握了朝中的军权。曹爽不仅在政治上对太后进行软禁,还在经济、军事等方面不断谋取私利。在这段时间,曹爽屡屡进行违背朝廷规则的行为,甚至在军事上做出过度膨胀的举动,最终在兴势之战中大败,导致大魏的战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更为严重的是,曹爽为了加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,开始改变律令与制度,致使许多百姓疾苦。蒋济深知国家正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,他公开上奏,反映曹爽的做法无益国家,最终可能导致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。然而,曹爽及其集团对蒋济的忠告充耳不闻,继续按自己的意愿行事。蒋济因此对其愈加失望,与司马懿等人暗中策划,准备将曹爽从权力顶端推翻。
三
与曹爽的张扬跋扈形成鲜明对比,司马懿在此期间采取了低调的策略。他表面上选择“韬光养晦”,不再干预政事,甚至因病辞职,显示出他有足够的耐性和远见。司马懿的这种态度使他获得了不少官员的同情与支持。相比之下,曹爽的急功近利、权力欲望过强,无论在政治还是个人行为上都让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。因此,蒋济深知,虽然曹爽是曹魏的宗室,但其专权与放纵,已经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隐患。
蒋济之所以在关键时刻站在司马懿一方,是因为他认为,只有通过推翻曹爽,才能保住国家的安定。然而,在高平陵之变后的处理上,蒋济没有想到的是,司马懿并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,反而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,曹爽及其党羽无一幸免。这一事件使得蒋济心生愧疚,认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失信于曹爽,因此拒绝了司马懿的赏赐,最终深感内心的复杂情绪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昌配资-盈昌配资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-配资投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