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以为“工龄越长,过渡性养老金就高”,结果手里到账的数字让人懵。
先搞清两件事:视同缴费年限是对过去未实际缴费但被视为缴费年限的认;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年限则通常包含了统账前的所有年限(视同年限 + 统账前实际缴费年限),两者不是一回事,陕西是个例外。
举个常见场景说明:有人86年参加工作,90年才开始实际缴费,统账时间到97年末。视同缴费只覆盖早年未缴那段,但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年限会把86—97都算进去(除了有特殊地方规则的省份)。
再看现实中的差别——同样40多年缴费,过渡性养老金却差很多。北京一位缴费40.67年、个人账户12.67万,过渡性年限12年,过渡性补差约1584元;广东类似年限但个人账户43.26万,过渡性年限14年,金额约2415元;而河北、河南、吉林等地即便年限接近,过渡性补差仅数百到一千左右。可见“年限相近但金额悬殊”并不罕见。
造成这种差异,关键在三点:
一是计算口径不同。各省在养老金分配上选用的指数、替代率等参数不同,有的地方用有利于退休者的计算方法,有的则更偏向现实缴费指数,直接影响最终数额。
二是计发基数差别大。拿养老金的基数不是统一的,个人账户、当地平均工资、统筹基数等都会进入计算,基数高自然给得多。
三是个人缴费档次不一样。“缴得多,拿得多”在这儿同样适用。即便年限一样,个人账户储备和历史缴费水平会拉开差距。
对于企业退休人员来说,这些数据更贴近现实;事业单位、机关编制的计发规则又是一套,需要另行核算。
能做些什么?先查清自己的统账止时间和个人账户明细,核对过渡性年限的口径是否与当地社保局公布一致;如发现历史缴费遗漏或账目问题,及时申请核实补录;退休前若还在缴费阶段,适当提高缴费档次、补缴历史欠缴(在政策允许下)是改善待遇的常见做法。
别再只盯着“工作多少年”这个单一数字,弄清当地的计算公式、基数和个人缴费史,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40多年工龄,领到的钱会天差地别。
#百度带货夏令营#
盈昌配资-盈昌配资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-配资投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